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民俗:彩礼绑定婚姻是历史的倒退

发表于2013-12-12

  从《周礼》中沿袭下来的家庭婚姻圣礼中的六礼之一,到如今体现女方“脸面”和女方父母保障的实际需要,彩礼这一延续中国几千年的婚庆传统,虽然继承了婚姻中契约责任的意味,却背离了男女双方对婚姻责任与荣誉的初衷。


民俗担心,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太多社会不安绑定在彩礼上,彩礼钱近年来越来越多,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。

从契约变“铜臭”,彩礼失去礼法约束

彩礼到底是什么?“许多人常用‘礼尚往来’形容彩礼,‘礼’本身就是一些有价物品。但彩礼本身的涵义是一种男女定情的象征,绝对不是什么社会流通物。”民俗学家、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从军对记者说。

在最早提及彩礼概念的《周礼‖彩礼实际是婚姻“六礼”中“纳征”礼仪的一种沿袭。虽说是男方向女方送礼,但涵义却与有价物品无关,而是男女缔结婚姻之好的一种礼法约定。

“在旧的男权社会当中,彩礼出现了物质化倾向,不过这可以理解为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一种酬谢,因为女儿过门,就无法再在父母膝前尽孝了。”中国社科院研究员、女权问题李银河考证说,在近代中国,彩礼逐渐向实用的物品转变,甚至也有攀比之风。这与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,以及社会分化有关。婚姻不再只是男女之事,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一些“盟约”,甚至在贫穷家庭,彩礼成为变相“卖女儿”的一种交易形式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婚礼从简,随着旧风俗焕然一新,彩礼的涵义再次“回归”定情物,张从军说,他小的时候,男方会送给女方布料做衣服,以表示感情。女方也会送礼物给男方,比如给男方送头巾、帽子,或者亲手做的鞋垫,以表示感情。如今,彩礼渐渐演变为金钱,而且有越要越多的情况,已经变了味。

现实生活诸多不安,想靠彩礼“绑定”

李银河说,在一些农村地区,由于旧习俗重,或者女方父母出于养老的担忧,仍然需要大笔彩礼作为某种保障或者补偿。在城市,随着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,以及房价、物价过高,不少男女双方的父母会共同出钱,为小两口建立新家,因此男方的彩礼和女方的嫁妆都会给小两口置办新家使用,从这方面讲,彩礼的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
不过,对于“万紫千红”或者多则几十万元的彩礼现象,李银河坦言,这也让她无法想通。“如果说是为了攀比,那么彩礼当初的涵义就被大大歪曲了。”

张从军分析说,如今彩礼之所以在一些地方、一些群体中越来越“重”,不仅是攀比问题,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担忧。“现在婚姻的结合,往往需要大量双方家庭财富,现实社会中,有女方对男方婚姻诚意的不信任,可能就需要这个彩礼来约束。”

“彩礼钱近年来越来越多,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。”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蒋铁生说,从民国开始,在近代化的过程中,政府提倡婚礼从简,以前都是挑个良辰吉日,写个聘书,扯块布做身衣服就能订亲结婚。现在有些订亲越来越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。

蒋铁生认为,彩礼越来越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受金钱社会的影响,什么都要通过金钱来衡量;另一方面,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,大家盲目跟风,推动彩礼钱水涨船高。


上一页|1|
/1页